四年级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

时间:2015/12/29 13:51:29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034次

11月6日,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组进行了集体备课。本次由陈庆凯老师主备《可能性》一课。

陈庆凯:本课通过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主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新年联欢会的情境

情境展示联欢会时会场布置及活动内容

(此处可利用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展现联欢会情境)

2.抽签活动

(1)活动准备:3张分别写有唱歌、跳舞、讲故事的纸条。

(2)活动方法:由一名学生抽签,抽签前先表达自己的意愿后抽签,其他学生进行猜测,再揭示结果。

说明:根据时间,活动可选择多人参与。可引导学生用“可能”一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存在。

3.过度引导

三个纸签里抽一个,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跳舞,还可能是讲故事。并不是我们想表演哪一个节目就一定能抽到这个签,结果是不确定的。下面我们再来做下一个游戏——摸棋子。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摸棋子游戏

(1)活动准备

①出示教具,让学生仔细观察。

教具包括:两个上方开口的盒子,10颗红棋子,绿色、蓝色、黄色棋子各2颗。

(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具,只要颜色和数量上有相应的差别即可。)

②将8颗红棋子放入盒子A内,其余放入盒子B内。

(2)开展活动

①出示一个装着8颗红棋子的盒子A,教师在盒子里任意摸一颗,让学生进行猜测,再拿出来观察结果。重复几次后,引导学生理解“一定”在可能性判断中的意义,并能用“一定”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尽可能利用实物让学生实际操作,在活动中感知。也可以利用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相关内容。)

②出示盒子A,指名让学生从盒子里面摸出一个绿色的棋子,通过学生的猜测、讨论及实际操作从而得出“不可能”在可能性判断中的意义,并能用“不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也可以利用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相关内容。)

③将两个盒子一起出示

【提出问题】

提问:从盒子A中不可能摸出绿色的棋子,那怎么才能摸出绿色的棋子呢?从盒子B中一定能摸出绿色的棋子吗?

(也可利用动画、图片等形式引出问题,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

【猜测与试验】

首先让学生猜测在盒子内摸出一个棋子的颜色,然后分组进行试验,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交流与总结】

分组讨论试验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含有“可能”一词的语句来描述摸出棋子的情况,理解“可能”一词在可能性判断中的意义,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尝试应用

再次出示两个盒子中的棋子,让学生用含有“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的句子描述摸出棋子颜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 教师小结

指出“一定”与“不可能”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可能”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整合设计说明:感受随机现象,判断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学生对此又缺少足够的生活经验作支撑,所以教学中需要生动的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也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搭建试验、探索、交流的平台。常规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试验操作材料,但是很难再现生活中生动的场景来激发兴趣,也很难提供更多的试验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利用信息技术的内容呈现模式、虚拟仿真模式以及信息技术的可控性特点,生动的再现新年联欢会和摸球游戏场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扩展试验平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联系生活,分类体会

1.教师出示教材例2中的6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读懂题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用含有“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句子判断图片描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可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图片内容进行汇报)

整合设计说明: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还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淀,理解问题还处于表层,需要一定的知识拓展。利用信息技术的内容呈现模式和集成模式,可以动态展示教材内容和拓展内容,为教学提供选择余地,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说一说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哪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要求: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集中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新奇的想法,但只要学生能说明理由,教师应该给予合理的评价与鼓励。

2.涂一涂

练习二十四第2题。

要求:依次出示三个小问题,可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讨论后得出结论。操作过程中可利用动画的人机互动功能辅助练习,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要给予鼓励,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整合设计说明:在活动中感知、体会不确定现象,是学习可能性问题的重要方法。教材提供的图片是静态的,只能为学生提供一次性练习,缺乏选择性和互动性。利用信息技术的内容呈现模式、虚拟仿真模式以及可控性、交互性特点,可以动态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多项选择,可以及时交流、反馈练习结果,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练习容量,促进个性化学习,进而提高练习效率。〕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总结:今天学习了可能性问题,知道了生活中一些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一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一些事件是可能发生的,并且学会了用含有“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语句来描述这些可能性。在这些问题中,我们把一定会发生的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称之为确定现象,把可能发生的一些事件叫做不确定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多数事件属于不确定现象,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需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2.作业

回顾二年级学习的《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想一想哪些事情的发生与可能性有关。

整合设计说明:课后作业,不但是知识的巩固,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延伸。常规的书面或口头作业,形式单一,不利于激发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仿真模式,生动地展现故事内容,将新旧知识连接起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思考问题,实现自主建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新年联欢会的情境

情境展示联欢会时会场布置及活动内容

(此处可利用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展现联欢会情境)

2.抽签活动

(1)活动准备:3张分别写有唱歌、跳舞、讲故事的纸条。

(2)活动方法:由一名学生抽签,抽签前先表达自己的意愿后抽签,其他学生进行猜测,再揭示结果。

说明:根据时间,活动可选择多人参与。可引导学生用“可能”一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存在。

3.过度引导

三个纸签里抽一个,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跳舞,还可能是讲故事。并不是我们想表演哪一个节目就一定能抽到这个签,结果是不确定的。下面我们再来做下一个游戏——摸棋子。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摸棋子游戏

(1)活动准备

①出示教具,让学生仔细观察。

教具包括:两个上方开口的盒子,10颗红棋子,绿色、蓝色、黄色棋子各2颗。

(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具,只要颜色和数量上有相应的差别即可。)

②将8颗红棋子放入盒子A内,其余放入盒子B内。

(2)开展活动

①出示一个装着8颗红棋子的盒子A,教师在盒子里任意摸一颗,让学生进行猜测,再拿出来观察结果。重复几次后,引导学生理解“一定”在可能性判断中的意义,并能用“一定”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尽可能利用实物让学生实际操作,在活动中感知。也可以利用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相关内容。)

②出示盒子A,指名让学生从盒子里面摸出一个绿色的棋子,通过学生的猜测、讨论及实际操作从而得出“不可能”在可能性判断中的意义,并能用“不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也可以利用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相关内容。)

③将两个盒子一起出示

【提出问题】

提问:从盒子A中不可能摸出绿色的棋子,那怎么才能摸出绿色的棋子呢?从盒子B中一定能摸出绿色的棋子吗?

(也可利用动画、图片等形式引出问题,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

【猜测与试验】

首先让学生猜测在盒子内摸出一个棋子的颜色,然后分组进行试验,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交流与总结】

分组讨论试验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含有“可能”一词的语句来描述摸出棋子的情况,理解“可能”一词在可能性判断中的意义,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尝试应用

再次出示两个盒子中的棋子,让学生用含有“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的句子描述摸出棋子颜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 教师小结

指出“一定”与“不可能”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可能”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整合设计说明:感受随机现象,判断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学生对此又缺少足够的生活经验作支撑,所以教学中需要生动的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也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搭建试验、探索、交流的平台。常规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试验操作材料,但是很难再现生活中生动的场景来激发兴趣,也很难提供更多的试验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利用信息技术的内容呈现模式、虚拟仿真模式以及信息技术的可控性特点,生动的再现新年联欢会和摸球游戏场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扩展试验平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联系生活,分类体会

1.教师出示教材例2中的6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读懂题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用含有“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句子判断图片描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可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图片内容进行汇报)

整合设计说明: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还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淀,理解问题还处于表层,需要一定的知识拓展。利用信息技术的内容呈现模式和集成模式,可以动态展示教材内容和拓展内容,为教学提供选择余地,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说一说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哪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要求: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集中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新奇的想法,但只要学生能说明理由,教师应该给予合理的评价与鼓励。

2.涂一涂

练习二十四第2题。

要求:依次出示三个小问题,可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讨论后得出结论。操作过程中可利用动画的人机互动功能辅助练习,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要给予鼓励,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整合设计说明:在活动中感知、体会不确定现象,是学习可能性问题的重要方法。教材提供的图片是静态的,只能为学生提供一次性练习,缺乏选择性和互动性。利用信息技术的内容呈现模式、虚拟仿真模式以及可控性、交互性特点,可以动态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多项选择,可以及时交流、反馈练习结果,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练习容量,促进个性化学习,进而提高练习效率。〕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总结:今天学习了可能性问题,知道了生活中一些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一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一些事件是可能发生的,并且学会了用含有“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语句来描述这些可能性。在这些问题中,我们把一定会发生的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称之为确定现象,把可能发生的一些事件叫做不确定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多数事件属于不确定现象,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需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2.作业

回顾二年级学习的《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想一想哪些事情的发生与可能性有关。

整合设计说明:课后作业,不但是知识的巩固,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延伸。常规的书面或口头作业,形式单一,不利于激发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仿真模式,生动地展现故事内容,将新旧知识连接起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思考问题,实现自主建构。〕

骆天华:这节课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时间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可能性和游戏规则公平的重要性,能辨别规则是否公平,这一点在试题中有所体现。

胡安云: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感受到动手操作是获得科学结论的有效方法。

汤万平:看似简单的游戏课,不仅要让学生感到有趣,在有趣中寻找数学规律,这是留给我们老师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上课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效引导,及时评价。

版权所有: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

地址:江宁区谷里街道振容路18号   电话:86130996   邮编:211164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