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研讨活动
时间:2016/5/19 8:44:44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090次
《沉浮子》
科学教学研讨活动通知
一、活动目的
通过科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共同研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学生如何较好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二、活动主题
《借助实验器材 突破重难点》
三、活动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时间:5月13日上午10点
地点:南京市谷里小学实验室
参加人员:全校科学老师
四、活动流程
活动时间 |
活动内容 |
年级 |
上课教师 |
活动地点 |
负责人 |
9:50—10:00 |
签到 |
实验室(2) |
周金陵 | ||
10:00—10:40 |
《沉浮子》 |
三(8) |
王传道 | ||
10:50—11:30 |
《借助实验器材 突破重难点》研讨 |
南京市谷里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制作,学生认识潜水艇沉浮是由自身重量的变化导致的。
2、知道观察的途径有很多种,看只是其中一种。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难点:探究浮子沉浮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潜水艇你知道吗?与轮船相比有什么不同?(板书:沉、浮)
二、范做一个沉浮子
1、介绍浮子是有小瓶制作的。
2、注水、调试。
3、玩一玩(示范)
4、你想玩一玩吗?发给每个小组沉浮子。学生试玩沉浮子。(板书:玩一玩)
5、通过刚才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填好记录单)
三、做一做
1、你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沉浮子吗?(板书:做一做)
2、教师巡视指导生做。
3、问题:做一个好玩的沉浮子关键是什么?
4、评讲未做成的小组,问题出在哪里?
5、小结过度:通过刚才动手做,你能提出一个能让我们来探究的问题吗?
四、探一探(板书)
1、发给每个小组一个沉浮子。
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点
3、交流、汇报。
五、教师小结
沉浮子是一个模拟的微型潜水艇,它能在海里自由沉浮是自身重量导致而达到的。
教师说课:
这是一节以动手制作为主要过程的探究课,以问题导入,激取学生探究欲望,通过对潜水艇和轮船相比较,认识物体在水中沉浮是取决于自身重量的变化来实现的,整堂课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玩一玩、做一做和探究。学生通过玩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从中发现:挤压——浮子沉,松手——浮子上浮。这是在玩的过程中观察得出的,学生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第二步做一做,学生模仿老师的制作过程中领悟到:浮子里的水放多了就会沉在瓶子底部浮不上来;放少了则会很难沉下去。调整浮子里的水量是关键。8个小组里每组做两个动手能力强的先做成功,不能掌握技巧的就慢,有的浮子沉下去再也扶不上来了。这并不重要,群殴就先让做好的小组里的学生向别的小组介绍经验。帮助失败的小组改进重新调试(把浮子里的水分吸出一部分)获得了成功。这样既谷里了先做好的学生,也使失败的小组找到了问题存在的地方,一举两得。第三在学生会制作沉浮子后再由问题引入探究:从小制作中提出问题:为什么挤压,浮子下沉,松开,浮子上浮呢?好在学生很顺利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我将精心准备的沉浮子每组发下一个再请学生“玩一玩”,同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浮子里的液体有什么变花。因为浮子里装的是食用油,进去的水与油有明显的分界线形成像气泡一样的东西,这时我又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挤压瓶子,浮子下沉有什么变花?这是气泡吗?湿空气还是水?通过这一连串的引导与探究,学生终于明白了下沉、上浮是由沉浮子自身重量的变化来实现的。
教学研讨:
汤国东:王老师上课过程清晰,语言和蔼,吸引学生,课堂氛围好。学生能够充分动手探究,在过程中获得科学道理。
周金陵:王老师本节课有独特的研究角度,本节课教学设计良好,但学生纪律如果更好就能更上一层楼。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偏向做中学的课。课前准备充分与否尤为重要,要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时间,所以我在每个小组里分发了两组制作材料。即每三个学生做一个沉浮子。这样做到了人人动手,各个参与。好奇心促使学生探究欲望。如何及其学生的好奇心也很重要。我一问题入手,加以引导、示范、制作玩一玩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与、获取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不足之处有一下几点:1、秩序不够好,学生的好奇心和狂躁热情难以控制。2、只有少数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沉浮的秘密存在。3、学生发现的秘密不能用语言和文字呈现叫人哭笑不得。4、要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探究,达到透彻理解,熟练制作,玩出水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