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低年段教研活动
时间:2015/11/17 10:41:14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014次
10月21号周苏云老师执教的认识平均分一课。纵观周老师的全课教学,她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注重概念模型的建立。
课的开始,让学生借助圆片动手帮猴妈妈把6个桃子分成2份,学生通过摆圆片操作,并说出不同的分法,用上“一份是几个,另一份是几个”。汇总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三种分法的异同点,进而感知每份“同样多”与“不同样多”。通过比较引出分每份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首次揭示“平均分”概念,然后请2位同学说说什么是“平均分”,看似简单的复述板书的概念,实际上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初步模型,进而回顾三种分法,让学生说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你还能将6个桃子怎样平均分?”进行二次操作,深化对平均分的认识,交流反馈时则是让学生上台操作,通过将黑板上的圆片进行移动、修改,变成每份同样多,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同样6个桃,每份分的个数不同,得到的份数也就不相同,强化对平均分的认识。再通过“判断”环节,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将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环节的处理,是对这一知识点的升华教育。
2、 教学设计层次性突出。
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猴子分桃子入手,学生兴趣浓厚。在例题中再次唤醒已有知识,进行无序的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后面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3、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多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整节课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刘老师那淡定自如、温柔可亲的教态,精炼的课堂语言,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很有针对性,有效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调控着课堂秩序。比如,当小组合作摆学具时,有的学生讨论声比较大,刘老师说:“看哪个小组摆得又快又安静”,简短的一句话就提醒了说话的孩子,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此外,在做练习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自己读题,再让学生说题意,这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读懂题意再动笔。比如,练习中“10块饼干,每2块一份,分成几份”的题目要求是先圈一圈,再填空,老师先让学生齐读题目,然后问:“这道题有几个要求?分别是什么?”这样的引导对低年级的孩子很有必要。
当然,听了这节课也有些想探讨的地方,例如在整个平均分的过程中,如能将分法集中到“几个几”和“乘法口诀”的知识上,如8个桃,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这时结合图让生说出:8里面有4个2,二四得八,慢慢,后面对15个气球,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几人,这道题孩子在不操作的基础上也会立马想到:15里面有几个3,相信有这样一个细节的加入,相信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