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2010/3/10 13:51:49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049次

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谷里中心小学是一所街镇中心小学,近两年,随着我校创建“南京市现代化小学”、“南京市绿色学校”的成功,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谷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教科研文化。

正是基于谷里这块土地的教科研文化资源,《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便应运而生了。因此,学校将通过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研究、精神文化研究和活动文化研究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通过《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学校文化资源,并在学校教科研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2004年南京“高考之痛”,素质教育成了千家万户议论的热门题。选择与其相关的课题,符合当前的教育趋势,能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基础。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校本教研素材,有利于我校校本课程的积累编制,便于形成课程化、正规化、校本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个性面孔”。

二、国内外同类问题研究现状

国外教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文化学取向, 既是教学论和文化学跨越边界进行研究取得的结果,也是教学研究领域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以求拓展与突破的结果。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首次给文化下完整定义后,文化的定义不断涌现,不同的文化观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国外有关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研究还是空白。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型。在这场转型性变革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科研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已经有对“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在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制度建设、科研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建设区域教育科研文化,使教育科研的意识和理念,逐渐内化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自觉行为,逐渐锤炼形成对教育科研自觉追求的精神、作风。城市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是指在城市学校实施“科研兴教”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以教育改革为指向,经过长期的积淀、探究而形成的反映教育科研共同规律、价值精神的文化现象。而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是一个新命题,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但它已经呈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2)、新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学校各种课程资源,以达到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3)、学校特色文化建构理论

特色文化是具有稳定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成长的灵魂与标志。学校文化,它反映了一个学校长期被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对外的一种形象和文化积淀。

一般说来学校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三者互为递进和补充。  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层次,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由此体现出来。实施精神凝聚、点线面一体化是调动团队成员接受、融入学校文化后,推动学校文化的整体变革,形成健康向上学校文化氛围的客观必然、核心内驱动力和最终的价值归宿,也是一种逐步走向成熟的谋略与思考。

四、课题的界定

文化:某一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教育科研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共同办学理念指导下,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中所共同培育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氛围、校园环境等所蕴涵、表达或体现出来的,得到学校师生共同认可的,具有趋同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教育科研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总和。它体现了学校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体现了学校教育文化的品位,是一个学校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农村小学:是指座落在城市所属的农村范围内的小学。具体指在里面上学的孩子的父母以农民为主,资源相对贫乏,师资相对缺乏,教学条件相对艰苦的小学。

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农村小学在“科研兴教”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以科学理论为依据,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引领、激励、指导等多种方式,用自觉的力量创制造学校的教育科研新文化,激发并不断强化组织成员的教育科研意识,使其牢固确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基本理念,并积极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科研的意识和理念逐渐内化为组织成员的自觉行为,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科研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逐渐锤炼形成组织成员对于教育科研自觉追求的精神、作风和明显的行为特征。即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学校的教育科研(包括历史与传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鼓励、诊断、完善、创造有益于教育科研的文化,从而引领学校不断发展,实现增值。

五、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

(1).了解学校目前的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情况,传承已有的教育科研文化传统,并构建具有我校发展特色的教育科研文化建设。

(2).通过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研究职能,促使教师增强研究意识,让教师的各项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历练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校的长足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3).建立教育科研文化氛围建设的良性机制,确保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工作常规化、规范化、自动化、高效率运转,让教师在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得实惠、练真功、收实效,享受教育科研的幸福;

(4).通过对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盲点、误区、困境等)的调研,提出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丰富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

六、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此课题应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

2.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研究。教师精神是教育科研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理想的集中体现。我校教师不仅有工作计划、学习计划,而且设计个人专业成长的规划。每个教师在自我分析教育教学现状,特别是研究自我需要提高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读书计划,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丰富的图书资源及网络资源,加强读书学习。

3.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教科研管理制度,着力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譬如实行“评比奖励制度”、“教科研信息汇编制度”和“成果推广制度”等,将制度产生的根深植于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实际、深植于师生的发展实际中。

 4.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活动文化研究。通过组织教师听专家讲座,开展读书心得交流、科研沙龙、教学专题研讨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课题研究活动 、丰富多彩的青研组活动和不断深化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等活动文化研究,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加强活动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科研育人环境。

5.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组织文化研究。通过组织文化潜移默化地对课题管理起作用,进一步提高各子课题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创造出和谐、上进的组织,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对课题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6.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研究各个年龄段教师从思想到行为形成的文化或不同群体形成的文化。

七、研究方法

1.调查法:由课题组成员对我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培养的现状问卷调查,分析了解,设计活动,进行实验研究。

2.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论著,了解国内外相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和方法指导提供理论参考。

3.行动研究法:适时研究我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培养的关系研究,积累研究的具体资料,并在实施中进行评价、调整和完善。

4.经验总结法:由参加课题研究的农村教师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具体研究专题进行经验总结。

5.根据需要我们尽可能运用多种科研方法作为补充,如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八、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2009年6月

确定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

2009年6月2010年1月

对教师培训、学习有关论著,搜集国内外与本研究相近的文献及他人的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

2010年1月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性实验计划。

2010年3月4月

1、完成课题开题报告,送省、市、区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2、搭建各子课题研究队伍框架,制定各子课题实施方案。

3、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相关具体要求,划分研究范围,下达研究任务。

4、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有关资料,认真地加以整理、分析和运用。

5、进行文献研究,对课题方案进行理性思考,形成教育科研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组织文化建设的系统。

2011年5月2012年4月

各子课题组按计划分阶段实施实验。开展以“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为特征的课题研究活动。

1、收集实验数据资料,定期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教师对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态度和感受;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检测试验效果。

2、定期开展师生读书节活动,让师生在读书中感知学习的快乐,不断提升阅读品味。从而为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推动学校加强教科研文化建设。

3、不断地完善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从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来实施我校的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局面。

4、根据课题要求,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组织开展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课题研究活动 、丰富多彩的青研组活动和不断深化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

5、每月底教务处分别组织检查各子课题组开展活动情况一次,并进行量化、评比和展示。

6、全面启动课题研究,调整完善研究进程,定期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检查与小结,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

2012年5月2012年10月

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和“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

2012年10月11月

对课题全面总结,收集整理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报告。

2013年6月

进行课题鉴定。

九、成果形式

1、《一枝独秀----谷小管理制度集》

2、《行走在谷小----谷小课题研究报告》

3、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教师专业化成长个案集

4、谷小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组织文化、制度文化集。

5、谷小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集。

6、谷小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活动文化集。

十、课题实施基本条件保障

1、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设有分管教科研的校长牵头,各科室倾力参与,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参加的研究体系,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

2、我校有一支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科研水平优、精、高的领导班子和各科骨干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仅思想活跃,而且综合素质很好,参加教科研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教师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教科研成果,并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3、学校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证。

十一、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组长:李昌瑜

副组长:陈富兵、冯萍

成员:唐霞、王生康、蒋成文、王东琴、魏伟、邓涛、魏晓峰、徐龙翔等

课题组分工:

姓 名

学 科

职 称

具  体  任  务

备 注

李昌瑜

校长

中学高级

课题组织领导与经费支出及研究措施保障

 

陈富兵

副校长

小学高级

负责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组织文化研究。

 

冯萍

语文

小学高级

课题运作与组织全程策划、方案制定、研究活动安排、积累研究材料和撰写结题报告。

 

周金陵

英语

小学一级

负责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王仙兰

语文

小学高级

负责农村小学教师研究此课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的调查,并进行教师专业化成长对策研究。

 

尹波

语文

小学高级

负责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研究。

 

严孝勇

语文

小学高级

负责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研究。

 

孙家顺

数学

小学高级

负责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的活动文化研究。

 

邓涛

体育

小学一级

负责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

 

2009年11月

版权所有: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

地址:江宁区谷里街道振容路18号   电话:86130996   邮编:211164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