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霞)听南师大曹教授讲座有感

时间:2014/10/20 8:40:11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941次

以前教2年级的时候,也让孩子画过思维导图,可孩子画的都是一些我上课具的某一个实例,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要点,这让我对思维导图存在一定的反思和困惑,正好也听了听南师大曹教授讲座,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画出思维导图呢?下面是我几点思考。

1.“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是一种实验、探索,一定要引导学生接受、喜欢。尤其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

2.“思维导图”的训练要注重过程、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不能急功近利。在应用过程中,一些学生不愿意运用的原因是嫌麻烦。这不是“思维导图”本身有问题,而是教师引导有问题,教师急于让学生成图,结果加大学生负担,适得其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有不同的要求。如何使思维导图与学科特色和学生个人情况相结合,这是我们教师首先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3.脑研究成果表明,大脑的有些功能是后天训练而成的,但却存在各个功能所对应的关键期。因此,要取得好的实验效果,最好从幼儿开始,按年龄、分层次、不间断地进行。

4.“教育工程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脑科学对教育很重要。但脑科学和思维科学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不利于“思维导图”的研究与实验。

5.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目前比较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虽然提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习者创设合适的情境。但建构主义只是强调“教师对学习者建构的促进”,并没有针对“学生如何建构知识”给出答案。

在思维导图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

“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在纸上,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通过观察、作品分析、阶段测试等手段,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一直难以解决的多方面的问题,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可操作性强,便于普及推广。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中的所作所为是教师难以预料的,教师的备课则由以前的“备知识为主”改为“备学生为主”,教师要随时准备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深刻地领悟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更新。从教学本身来说,要真正能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重要的并不是运用哪种模式,不是给哪个模式取一个什么美称,而是教师要真正坚持一种思想和理念,并在这种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朝着理想的目标,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想,这种思想和理念应该就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自我创新、自我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其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和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

版权所有: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

地址:江宁区谷里街道振容路18号   电话:86130996   邮编:211164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