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飨“拾麦人”的“深度”幸福
时间:2014/6/7 17:16:46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871次
宴飨“拾麦人”的“深度”幸福
江宁区谷里小学 尹波
古今中外教育专著中,如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苏格拉底和弟子的《最大的麦穗》,熊代厚老师的《守望成长》等等,总爱让“拾麦”与耕耘、成长、收获神奇牵手。今天,我把老师喻作正躬耕的“拾麦人”应该是贴切的,作为一个在“麦地里”劳作了十多年的耕耘者,笔者常常扪心叩问:琐碎、忙碌的工作中,心灵的幸福离我们有多远?幸福的“醇香”在哪里?假期里,我有幸阅读了美国著名教育人罗恩.克拉克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一书,心灵受到冲击,思维受到启迪,重新建构了我对“教育人幸福度”的理解。
(一)字字珠玑 甘醴如泉
拿起这本绛红色封面的书,让我想起雷夫老师的那本《第56间教室的奇迹》,与之相较,《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似乎更富时代气息,但,它们都是让人一读倾心的好书。罗恩老师的学校是全世界孩子和家长梦寐以求的学习圣地,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老师专程去学习罗恩式教育法,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校、精英辈出。这些,也许是随之而来的“虚名”,但是,克拉克的学生真的生出双翼“飞”起来了,孩子的心灵被注入了无比的学习热情,他们不被轻视,具备精益求精的态度,参与活动、提升能力,所以,他自豪地说: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却能与孩子一起创造奇迹。”
创造这份奇迹的桥梁是什么?——“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教育讲究“点燃”,用中国人的说法叫,用一种智慧启迪另一种智慧。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罗恩老师置身教书育人事业中的激情、成就和发自内心的幸福。他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孩子们“热爱音乐”,将社会时事与音乐交相穿插,教孩子们利用游戏、辩论的形式模拟“总统大选”或“中东危机”,一方是奥巴马,一方是罗姆尼,孩子们尽情发挥,情绪高涨,乐此不疲,充分体现出了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我浮想联翩:咱们什么时候也能够在课堂上让孩子们深入探讨一下“钓鱼岛”、“台湾问题”或“西藏问题”?哈哈,应该是不会遥远的吧!
“对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疼惜他们”,罗恩老师常常自问:如果我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那我会希望他的老师怎么来处理呢?这往往能够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为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并给予他们需要的爱。对学生的爱是以小见大的,小处着眼,细处入手,比如:关注他们、询问他们最近做什么、坐下来和他一起吃饭,或者送给他们一个小礼物。我们的许多老师正这样实践着,也幸福着。
(二)谢谢你,曾经这样欣赏我
幸福感,可能源自一张贺卡的只言片语。今年寒假,我收到一封曾经的学生寄来的问候信,信里还附了她在大学里发表的几篇文章。她叫蒋婷,是我许多年前的学生。她在信中说,上小学时,我在语文课堂上总是诵读她的作文,那么声情并茂,引来同学们的羡慕,所以,她对写作文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一直坚持到高中、大学、现在,这次把发表的文章寄来与老师一起分享。信中最后一句:尹老师,谢谢你,曾经这样欣赏我!我感叹,老师一份欣赏的目光,可以陪伴学生走出很远,甚至一生!
(三)我们一起“周游”世界
幸福感,可能源自一份特别的礼物。去年,我的班级里有一位特殊的孩子。用西方人的说法,这样的孩子是上帝送来的礼物。上课了,教室里找不到人,满校园寻找,甚至要报警,最后却发现他独自坐在校园犄角旮旯里自言自语地玩;下雨了,他在教室里高高地举着雨伞,告诉老师——下雨了。但,每次看到孩子母亲,我都能感受到那颗深深疼爱他又饱含泪水的心。起初,语文课上,他并不安分,会流着口水找别的孩子“谈心”,后来,我注意观察,他比较喜欢看图画比较多的绘本书,就发动班级孩子每人到书店选购一本绘本故事,在班级开展“绘本阅读漂流”活动。后面的语文课上,我让他自己读感兴趣的绘本故事,他基本上能沉浸其中,做到不打扰别人。有段时间,他迷上了看地图,还喜欢找我“讨论”城市地铁线路,虽然文字不认识几个,但是,地图上的地名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在我的班级一学年,虽然他的学习能力较差,但,我们相处很融洽,没有受到轻视,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学期末,有一天,他扯我坐在他身边,给我一份礼物——一个画满了各种颜色的地图的小本子。他慢慢的说:“妈妈说,有地图就能认识路,可以去周游世界!老师,我想带你去!”说话时,口齿不很清楚。我知道了,爱学生,学生就会用他的方式感谢你!
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一句话说到教育人的心里去了:有时,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职业,而是害怕一成不变的状态,所以,我们装作不热爱。读完《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掩卷沉思,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必须要富于激情,用激情点燃热情,用精彩片段成就美妙画卷,细碎的幸福片段必定能凝聚成勤劳的“拾麦人”的深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