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竞风采 以赛促教共成长
时间:2025/3/14 10:12:39 来源: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09次
同课异构竞风采 以赛促教共成长
——谷里中心小学举行科学基本功赛课活动
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迎接区级“科学基本功”比赛,全面推进学校科学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夯实教学基本功,促进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理念的落实,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谷里中心小学于2025年3月13日上午举行了科学青年教师基本功赛课活动。
本次赛课以“同课异构”形式开展,围绕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水遇冷以后》一课展开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赛前,科学组制定了详细的比赛方案,按照抽签顺序确定上课顺序;五位教师严格按照市区级基本功比赛要求,封闭式备课30分钟,针对课例进行钻研与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我们呈现了风格迥异却精彩纷呈的科学课堂。
《水遇冷以后》是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第课的内容,通过实验观察水蒸气——水——冰的变化过程,认识凝结和凝固现象,并利用曲线图分析温度变化规律,进而理解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各位教师通过多元化、差异化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如柏雅文老师围绕水在遇冷时的状态变化展开教学。首先,柏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露水的形成,引出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即冷却过程。接着,通过实验演示了水在冷冻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特别是水结冰时的温度变化。柏老师还利用温度变化曲线图,帮助学生分析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和图表分析,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物理特性及其变化过程。最后,柏老师总结了水遇冷后的变化规律,强化了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黄玉洁老师介绍了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接着,通过实验观察了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特别是在水结冰时的温度变化。黄老师还分析了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帮助学生理解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物理特性。通过实验、图表分析以及在生活中实际应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水在遇冷时的变化过程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韦笑老师首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露水的形成,模拟实验制造“露水”,认识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为液态的凝结过程。随后,通过实验展示了水在结冰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特别是水结冰时的温度变化,认识到水降温到零摄氏度会结冰,且水结冰时体积会变大,总结了水遇冷后的变化规律,最后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中的现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汤国东老师以露水图片导入,问学生露珠一般是出现在什么时候,导入本节课水遇冷以后。接着老师出示电饭锅煮饭会有水珠、烧水的锅盖也有水珠的图片,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水珠。接着老师出示实验装置。问学生有玻璃棒时会不会有水珠形成。接着老师和学生探讨水遇冷结冰过程中的现象。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最后老师总结水、水蒸气、冰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状态。拓展环节,老师让学生思考水蒸气能不能遇冷变成冰。
贾明娜老师,从露水的形成引入,解释了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为液态的冷却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观察了水在冷冻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特别是水结冰时的温度变化。紧接着,通过水结冰的实验,通过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帮助学生分析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和体积变化规律,进一步理解水的物理特性。通过实验和图表分析,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过程。最后,总结了水三态之间的转变规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强调了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具匠心,展现了“同课异构”的魅力,教学紧扣“水遇冷以后”物理状态的改变,始终以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本次教学竞赛评审工作由陈富兵校长亲自带队,协同教学副校长徐龙翔、张海洋主任、周金陵主任,共同组成评审团,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板书设计、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等多维度,对每一位参赛教师进行了公正、细致的评价。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决定柏雅文老师,代表学校参加片级比赛。
此次基本功赛课活动,通过搭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有效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深度交流与教学智慧的碰撞共享。活动不仅展现了参赛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意识,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和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希望青年教师们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