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教师会教学案例培训典型范文)演一演,语文课堂更精彩!

时间:2014/4/7 9:11:03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998次

演一演,语文课堂更精彩!

 

【案例背景】

语文课改至今,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单纯地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而语文素养又似乎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一种感觉,怎样落实到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呢?

笔者以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有良好的语感、清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拥有丰富语言的积累。如何引导学生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书本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语言的自然输入到流畅输出呢?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实际上,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能够看到教师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角色体验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分角色朗读课文、创设一个小情境让学生演一演文本片段、甚至整篇课文就是一个剧本,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表演等等。运用这些手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案例描述】

笔者曾经执教过一节口语交际课《陶罐与铁罐》。课上笔者首先问学生:“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这个剧本,谁来说说这个剧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学生回答:“在国王的厨房里有两只罐子,一个是陶罐,另一个是铁罐。铁罐瞧不起陶罐,认为陶罐容易碎,陶罐不与他争辩。几千年后,陶罐的碎片被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而铁罐却不见了踪影。”于是我接着说:“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剧本。如果让你表演,你想演哪个角色?为什么?”教室里稍稍安静了一分钟,过了一会,张同学慢慢地举起了手,“我想当解说,因为解说的个性平和,语气平缓,我能演好。”我没想到第一个举手的同学居然要当解说,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角色体验,我首先肯定了张同学的选择,然后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角色,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紧接着,同学们纷纷举手,李同学自信地说:“我想演铁罐,因为铁罐的个性是盛气凌人、傲慢无理,这个角色比较具有挑战性。”王同学慢条斯理地说:“我想演陶罐,因为陶罐的个性是谨慎谦和、息事宁人,这个角色比较适合我。”一下子,同学们的热情被点燃了,大家畅所欲言,纷纷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我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提出下一步排演的要求,为了增加真实性,我煞有介事地宣布:“各位同学,现在我就是导演,你们都是演员,我将从你们当中挑选一组表演最精彩的来主演这个剧本。”在我的调动下,同学们自由组合成了若干个表演小组,开始进行精心地准备,都想成为最佳表演团队。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每一个小组都演得津津有味。大约过了十分钟,我见同学们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就郑重其事地宣布,“《陶罐与铁罐》最佳表演团队选拔赛正式开始!”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为了进一步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我以最先跑上台的小组为第一个表演团队。进而给同学们提出一个新的要求,“现在我们其他同学和老师既是观众又是评委,认真观看,结束之后我们一起点评,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个个睁大了眼睛,正襟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看第一组上台表演的团队。

一组同学演完后,我首先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感谢他们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建议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们。接着我让同学们对第一组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李同学第一个举手,“我觉得负责解说的同学声音太轻,我都没听清楚。”这无疑是给刚刚表演的同学泼了一盆冷水,为了防止评价会变成批斗会,我赶紧进行引导。“我们在评价别人表演的时候应首先肯定别人的长处,再指出不足,这样更容易使别人接受,你能先谈谈他们演的好在哪里吗?”林同学立刻举手:“我觉得他们很有自信,这一点值得我学习。”于是我因势利导,“你们看,这样评价不是很好吗?还有谁来谈谈他们演的好在哪里?”一下子,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

孙同学说:“我觉得演铁罐的同学将铁罐傲慢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赵同学说:“我觉得演‘甲乙’的两个同学虽然台词不多,但是演的很认真,说话声音响亮。”

……

同学们纷纷拿起放大镜来寻找第一组表演同学身上的优点,这时,我看着第一组表演同学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表情,仿佛今天的最佳表演团队非他们莫属了。接下来,我把话锋一转,“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那么谁来给他们的表演提些建议呢?”林同学高高举起了小手:“在表演的时候,他们如果能记住书上的内容最好,假如记不住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只要意思差不多就行了。不要给人感觉像在背书。”接过林同学的话,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我们在表演课本剧的时候要能够将书上的语言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这样演起来就更自然了。”杨同学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我觉得既然是课本剧,除了说得好,还要演的像,应该加上些适当的表情、动作。”

这样的评价既客观有准确,还很有针对性,达到了我设计的初衷,于是我决定再加一把火。“是啊,现在我们可都是小演员啊,下面我们不仅要评选最佳表演团队,还要选出最佳小演员呢!希望下面上台表演的同学能够吸取刚才各位评委的意见,在自己表演的时候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再给大家最后五分钟,好好排练,争取最佳!”五分钟后,同学们表演得热情更高了,又有四组同学上台表演之后,我组织学生通过民主推荐的方式,当堂选出“最佳表演小组”,此外,还选出“最佳个人奖”,即:“最佳解说”,“最佳铁罐”,“最佳陶罐”,“最佳甲、乙”各一名。

一节课就这样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结束了,同学们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特别是没来及上台表演的同学更是不甘心,下课后围着我,要我给他们提供一次表演的机会,他们想挑战最佳表演小组。看着同学们这样的状态,我的心里暗自窃喜,这不正是我所期待的结果吗?

【案例反思】紧扣主标题、结合例子写、一个逻辑点、至少三小点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同学们最爱上口语交际课了,因为在课堂上他们可以根据训练重点在特有的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通过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随之得以提升。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上口语交际课时,非常注重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悦的口语交际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课上都能得到锻炼,并激发他们说的兴趣,由“要我说”变成“我要说”。

课上笔者通常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大致了解台词的意思,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表演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角色分配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角色,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角色在表演的时候才能够入木三分。在正式表演之前,笔者通常运用鼓励性的话语,消除学生表演前的紧张、恐惧的心理。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认真地准备也有一定的帮助。

2、 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口语交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每节口语交际课上我都力求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创设适宜训练的语言环境。口语交际训练的关键是说,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每组演完及时评议,教师鼓励那些善于发现别人表演优点的学生。两三组学生演完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评议,适当总结。如:表演时要自然大方,真实不做作,可以依据剧本,适当加入些自己的语言;除了角色的语气要符合个性特征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和动作等。鼓励学生再次排练,注意吸取别人表演中的经验教训以及老师提醒的一些注意事项在学生排练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鼓励学生竞相上台表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变“要我演”为“我要演”。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个环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完全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劳动,始终牢记自己是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采用多种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充分赏识那些表演中有创意的学生。让学生享受口语交际的乐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达到训练目的。

3、 让表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表演,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小学阶段的学生好表现,喜竞争,热情大方。正是把握了这样的特点,我根据文本学习的需要,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片段分别在课前、课上、课后几个不同的环节中进行。

1)课前表演初入情

课前表演,与学生的预习相结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将学生预习所得,通过表演生动展现出来。如:《三顾茅庐》,课上重点学习的是“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的经过。”那么前两次拜访的情景,学生则可以通过课前预习,阅读《三国演义》,将其通过表演再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课上表演渐入境

在课堂上让学生演一个片段,可以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稻秧脱险记》一课,老师在执教的时候就通过请学生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杂草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这样的片段表演适合很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3)课后表演入情入境

课本剧片段的表演,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有时会对文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选取一个片段,利用晨会课、班队会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上台表演,得到锻炼。

4、创作剧本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除了对教材中已有的剧本进行表演外,笔者还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剧本,创作课本剧,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这一点,在口语交际课中尤为适用。因为口语交际的内容大多是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在情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除此以外,一些故事性较强课文,也适合学生进行课本剧的创编。如:《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三袋麦子》《三打白骨精》《陶罐和铁罐》等,这些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都是学生创编课本剧的好素材。

《半截蜡烛》这一课的情节扣人心弦,文章重点通过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展现他们在危急关头与德军机智周旋,最后化险为夷。课后的练习里就有要求学生合作表演的作业。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就将这一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早做准备,初读课文之后,就组织学生进行表演,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极富创造性,有的还从家里带来的蜡烛,营造文本紧张的氛围。演德国军官的同学,显然读懂了文本,将德军的野蛮、凶残、霸道表现无疑;演伯诺德夫人的同学淡定自如,显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情报传递人员;演大儿子杰克的同学,将他的勇敢机智生动再现;最值得一提的是演小女儿杰奎琳的同学,把她的镇定、勇敢、聪明表现出来了。一组同学演完,其他同学点评,然后再请几组同学上台表演,同学们都能将文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有的还加上的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

笔者提出的在角色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通过以上策略,分年段、依据不同的文本、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分层推进,最终要求学生达到“能演、善评、会编”的效果。

 

版权所有: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

地址:江宁区谷里街道振容路18号   电话:86130996   邮编:211164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