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里中心小学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范例

时间:2009/6/3 8:53:58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010次

谷里中心小学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本人水平有限,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姓    名

 

学    校

江宁区谷里中心

小学

类别

或学科

小学语文

文化程度

 

职    务

 

电    话

 

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的实践与思考

解释:(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从小处着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课题界定与

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对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下比较明确的定义。)

, 即客观事物的个别性质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直接反映。

,即由迷惑而明白、理解。

,即体察出来好坏、优劣等。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即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在自主疏通文字、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进一步理解诗意,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即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古诗的意蕴,只要悟的得法,悟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而不能像传统的古诗教学,只是一味的“串讲”,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即把对古诗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出来,如同喝茶一般,要品出一个味来。通过“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在学习中产生共鸣,充分感受古诗的意蕴,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

 

理论依据:(进行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支撑。)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为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2、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他们反对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而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建立了一门全新的“读者学”。这对进行农村小学生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的课题研究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认知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的课题研究,将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作指导,研究优化古诗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4美育的理论观点:现代美育提倡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小学古诗教学是实现美育的有效途径,在“感—悟-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着美、创造着美。

以上四个理论,正是本实验研究的理论支点。

 

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母语忧患”、“古诗学习丢不得”等标题频频见诸报纸的醒目位置上。面对全球化的浪潮、英语霸权对母语的冲击和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形势。为此,不少专家、学者、语文教育工作者发出了语文教育不能停滞不前、要拿出眼光把汉语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呼吁。

2004年10月11日《文汇报》教学家专刊上发表了以《语文教育期待新突破》为标题的一则“10月8日语文教育专家聚会‘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发表《金山宣言》”的消息。《金山宣言》区区一千一百字,开篇就尖锐地指出“千年国学,百年语文。中国语文教育从风风雨雨中走过,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更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小学毕业生语文水平的反应强烈,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的反映出语文教育专家们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困惑、迷惘和不安。

古诗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用“串讲”的方法教古诗,即先简单解题,然后释词,接着一句句讲解,整个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讲完了,课也就教完了。这样做往往难以使学生动情入境,也就难以与作者共鸣,难以充分感受到古诗的意蕴,从而获取文本作品意义。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另辟蹊径作引导,让学生动情入境,在“感-悟-品”中主动地读懂古诗。

研究目标与

研究内容

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另辟蹊径作引导,让农村小学生动情入境,与诗人产生共鸣,充分感受到古诗的意蕴,从而获取文本作品意义,使古诗教学更具有诗情画意,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的课堂教学策略,并服务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农村小学生在“感—悟—品”的古诗课堂教学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提高个人的修养,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4)、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发挥农村小学生的古诗学习优势,培养适合我班小学生古诗教学的特色。

 

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中要做的具体事情。)

(1)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现状的调查研究。

(2)对农村小学教师研究此课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的调查,并进行教师专业化成长对策研究。

(3)学科课程中的“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的课题研究。

(4)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的个案研究。

(5)农村小学生古诗教学特色教育的个案研究。

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1.调查研究,选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学习有关论著。

3.搜集国内外与本研究相近的文献及他人的研究成果。

(二)实施阶段(2009年6月~2010年3月)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性实验计划。

2.按计划分阶段实施实验。

3.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和“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课题研究报告。

4.形成阶段性成果,并注意对阶段性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5.坚持开展以“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为特征的课题研究活动。

(三)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对课题全面总结,收集整理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报告,进行课题鉴定。

 

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培养的现状问卷调查,分析了解,设计活动,进行实验研究。

2.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论著,了解国内外相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和方法指导提供理论参考。

3.行动研究法:适时开展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品”的课题研究,积累研究的具体资料,并在实施中进行评价、调整和完善。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具体研究专题进行经验总结。

5根据需要我们尽可能运用多种科研方法作为补充,如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人一直致力于小学古诗教学的研究,并有很多心得体会,想在古诗教学的研究上能走得更远些。另外,本人参加教科研的积极性很高,已取得了一些教科研成果,并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个案研究报告。

3.教师优秀论文和教学案例。

4.教师感悟文章。

5.教学实录资料。

6.学生古诗朗诵大赛、古诗鉴赏能力大赛等。

7.活动方案与活动后记。

 

所在学校意见

 

 

版权所有: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

地址:江宁区谷里街道振容路18号   电话:86130996   邮编:211164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