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
时间:2017/4/10 15:54:48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356次
一、谷里小学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安排表
集体备课内容 |
《月光启蒙》教学 |
集体备课时间/地址 |
3月22日/前教学楼三楼大办公室 |
集体备课主讲人 |
陆雯雯老师 |
参与活动教师 |
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
二、主讲人(陆雯雯老师)材料呈现
18、《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品味歌谣魅力
1.上节课,我们学了《月光启蒙》(学生读课题)月光是那样的柔和,再读(学生再读课题)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回答)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第二板块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刚才我们同学自己读歌谣。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师生合作朗读)。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学生交流)
母亲的歌_________
母亲的歌_________
母亲的歌_________
母亲的歌像___________
母亲的歌像____________
母亲的歌像____________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学生回答)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小结: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点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抓住文本的“美点”——“芳香的音韵”,通过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同时,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 学生默读。(适当处作些圈画)
理解难以理解的句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结合母亲的内在品质分析)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第三板块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补充: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3.学生练笔,交流。
看到那一轮明月,
“我”想起 ;
想起 ;
想起 ……
4.是呀!看到那一轮明月,我们就会想起那样的母亲吟唱的那一首首动听的歌谣。(再次播放清唱的歌谣)……感谢月光启蒙,她让我们也想起了那一首首充满泥土芳香的歌谣。下课后,请大家也去搜集我们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这些歌谣也会在你们的心中播下一粒粒种子……
三、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组长总结:陆雯雯老师在教学此课的第二课时时,教学目标清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朗读“民谣、歌谣”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朗读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板书设计独具特色,思维导图的运用给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
四、活动过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