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时间:2016/6/21 15:51:15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074次
《认识角》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硬纸条(活动角)、、长方形、正方形彩纸等材料的小筐若干个、每人一副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红领巾,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它为三角形吗?(因为它有3个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示范指角,学生一起用手比划。
揭示课题:今天啊!我们要认识新朋友,它叫做角(板书认识角)
出示学习目标(课件),点名朗读。
二、 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 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师:看!明明和芳芳带来了哪些物品?生:集体回答
单独列出3样物品(课件)
师:它们的面上都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图形“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点名回答)
2、 自主合作找角(小组活动)。
出示任务一:每人选一样物品,在小组中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里
指名上台依次找出剪刀、三角形纸板、钟面上的角。
3、 抽象出“角”。
谈话:如果把这些角从物体上请下来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角的抽象过程)
4、 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摸一摸角吗?拿出三角板,任选一个角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指出:尖尖的部分是角的顶点,从顶点起两条直直的平平的线是角的两条边。(课件演示顶点、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指名另两个抽象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
说明:现在看老师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板书画点)再从这点画2条直的线(板书)这个图形就是角。并且通常还会在角上加一个弯弯的符号。
5、巩固练习
(1) 找身边的角。
谈话:角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下面请你们在教室里找一找,看谁在2分钟内找的多。(音乐起,学生找角)
(2) 看生活中的角。
课件出示著名景物中的几组照片和生活中几组照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角。
(二)辩一辩,数一数,
1、 想想做做第一题,点名回答。
2、 想想做做第二题,点名回答。
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 感悟角有大小。
1、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角,这个角真神奇(出示活动角),它可以活动,我们叫它活动角。
2、观察:活动角的两边张开,角有什么变化?两边张开的小一些,角有什么变化?
3、 做一做,摆出的角一样大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4、 玩活动角的游戏。
(1) 师生一起跟着课件任意拉一个角,让学生拉一个更大的角,再拉一个比它小的角。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总结:角的大小与( 两边叉开的大小 )有关系
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 大 ),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 小 )。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示。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
(五)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
(六)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折出的角最大,谁折出的角最小?
提问:角的大小只要比什么?
指出:角的大小比较,只要比两边张开的大小。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张开的一样大,角就大小相等。
(七)五、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的。
(用数格法、用薄纸描摹重叠法、用活动角做比较工具等)
马森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大量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逐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属性,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唐霞: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尝试、想像、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老师组织展示,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已的环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交往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周苏云:充分利用电脑动画,使两个角形象直观地移动和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效果明显,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了对角的认识,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