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段数学教研组开展活动
时间:2015/10/21 9:49:26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953次
10月14日,谷里小学高年段数学教研组正常开展活动,张海洋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节课《认识比》,课堂上,学生们活动秩序尽然有序,体现良好的训练素质,在环节设计上,也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教师点评:
王树祥:听了张海洋老师执教的《认识比》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学习
一、注重知识的过渡,由旧知自然引入新知
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如速度= 路程÷时间、单价= 总价÷数量、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呈现:
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你能分别算出他们的速度吗?
|
路程 |
时间 |
速度 |
小军 |
900米 |
15 |
60米/分 |
小伟 |
900米 |
20 |
45米/分 |
速度= 路程÷时间 速度可以说成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900÷15 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
900÷20 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
单价= 总价÷数量 单价可以说成是( )和()的比
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 )和( )的比
由原有的旧知,自然引入新知:只要可以用相除,就可以表示成比。紧接着追问:什么叫两个数的比?
总结:两个数相除叫两个数的比(比的意义)
同时,在比的后项不能为0地方,借助旧知,除数不能为0,分母不能为0自然过渡。如下:
5÷9= 5:9= 5/9
1÷( )= 1/( )= 1:( )
( )里面可以填哪些数?除0以外的任何数。
除数不能为0,比的后项有什么规定?(不能为0)
二、注重比较,形成良好知识结构
在这部分内容中,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之后,通过呈现以下表格
联系 |
区别 | ||||
比 |
前项 |
比号 |
后项 |
比值 |
|
除法 |
|
|
|
|
|
分数 |
|
|
|
|
|
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发现分数、比、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终得出下表
联系 |
区别 | ||||
比 |
前项 |
比号 |
后项 |
比值 |
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
除法 |
被除数 |
除号 |
除数 |
商 |
一种运算 |
分数 |
分子 |
分数线 |
分母 |
分数值 |
是一个数 |
在比较过程中,掌握它们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1)介绍比号的由来(÷去掉中间一横)
(2)人体上有趣的比
血液与体重的比是1:13
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是1:1
头与整条腿是1:4
(3)黄金比是0.618
呈现各种黄金比的建筑
(4)名言:美就是比例和谐——毕达哥拉斯
孙家顺:今天听了张海洋老师《认识比》的课堂教学,在本节课中张老师能运用小组评价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能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共安排3次小组合作学习,每次合作目标明确,学生活动讨论真实。张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比较,在对比中使学生轻松理解比的意义。在这节课中,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深入,对比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没有将比与除法紧密结合,是这节课的一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