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活动
时间:2016/6/28 11:20:23 来源:本站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327次
《人生之旅》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3、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写出调查报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2、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2、难点: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有提示语的记录单。
学生准备: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猜谜激趣
1.谈话: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听完后猜一猜,这种动物是什么。你们想听吗?
2.教师讲解“斯芬克司之谜”的故事,同时出现狮身人面像图片。
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4.小结:对,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二、讨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成几个时期
1.出示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
2.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你能给你划分的各个时期起个名称吗?(适时板书:人生之旅)
3.请把你的划分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人 生 之 旅
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 )个阶段
分别为:
4.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1)请你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是怎样来划分的。
(2)与大家交流你是怎样划分的?
(3)每一个同学汇报完,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他的划分依据、划分阶段?
(4)看一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三、预测自己的身高
1.出示P8上面的一组照片,谈话: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父亲的合影,有趣吗?从他们两人不同阶段的合影中,你有什么发现?他们的身高为什么越来越接近?长得为什么很像?
2.小结:从这一组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他们的身高从原来相差很多,到越来越想近了。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长得也很快很高,那是不是会越来越高无休止地长下去呢?而也有的同学却长得很慢,他们是不是就长不高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长大后身高多少?
(2)学生自学书上几种预测身高的方法。
(3)汇报书上介绍了哪些预测身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及时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表,怎样查表,怎样利用公式计算)
(4)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可靠、准确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
(5)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6)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可靠、更准确?
4.小结: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我们只有积极健康地生活,才能长得更好。
四、讨论、交流
1.谈话:我们都是从婴儿到长大到成熟然后慢慢老去,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资料和观察了,你家里或邻居家有婴儿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他们的?还有老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应该怎么做?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4.思考:请你想象一下,自己60年后会怎样生活?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小结: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婴儿和老人都是需要照顾的,你们愿意去关心、照顾他们吗?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周围哪些婴儿和老人还需要别人的照顾,我们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学雷锋小组,去帮助他们,你们愿意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吗?
教学反思:
《人生之旅》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哪些阶段、男女生身高与父母的关系等知识点。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斯芬克斯之谜导入新课,该谜底能反映出人的一生,进而引导学生对人的一生进行划分。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不大一样,但有几个阶段不管怎么分都是有的,例如婴儿期、成人期、老年期。
二、通过照相留念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堂上出示英国父女连续36年在同一地点每年照的照片,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现在开始,你们也可以每年和父母拍一张,日后必定能勾起无限的回忆。让学生意识到这样做的意义和趣味性。
三、拓展迁移,学会应用
本节课把预测未来自己的样子展开,一方面避免单元内容青春期知识的单调性,另一方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缺陷与不足
本节课内容比较少,时间比较宽裕,而补充的内容可以恰好弥补这个不足,但要注意补充知识时的方法和方式。
交流研讨:
王传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但以《斯芬克斯之谜》导入是否恰当,学生对这个谜语已经耳熟能详,这样的导入是否够新颖,是否吸引学生。
汤国东:课堂氛围活跃,过渡自然,问题的切入点小,目标明确。但如何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认识到划分认得一生,给自己制定目标的重要性。